秋刀魚(Pacific saury,Cololabis saira,圖一)為海洋中、上層冷水性高度洄游魚類,廣泛分布於北太平洋亞極帶與亞熱帶海域。秋刀魚魚體為優質蛋白,油脂豐腴,富含 DHA、 EPA 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可做為新鮮食用之外,亦可加工製造罐頭、釣餌或飼料之用。秋刀魚為北太平洋海域重要國際漁業資源,2003年起秋刀魚棒受網漁業成為台灣重要的遠洋漁業之一,2013 年後台灣的漁獲量突破 18 萬公噸,年產值達 50 億元以上,直至2019年仍位居漁獲量最高國家。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NPFC)於 2015 年成立以確保北太平洋漁業資源之保育及永續利用, NPFC目前共有 8個會員,為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大陸、美國、萬那杜及台灣。日本的秋刀魚漁獲量自2008年起逐年明顯下降,自NPFC成立以來,日本積極在NPFC推動制訂秋刀魚漁獲限額及發展相關養護管理措施。2019年NPFC 第五屆年會經各國協商與努力,修正通過新的秋刀魚養護管理措施( NPFC CMM 2019- 08),規定 2020 年 NPFC 公約水域及沿岸國(日本及俄羅斯)專屬經濟水域漁獲限額約為 55 萬公噸。永續漁業係合理開發及利用海洋資源,建立永續發展能力及保護海洋生態,有鑑於台灣身為秋刀魚之重要漁捕國,且秋刀魚為NPFC目前主要管轄魚種,台灣於秋刀魚的科學研究、資源保育及漁業管理上不遺餘力,不僅可以維護我國在北太平洋公海之漁捕權益,亦有助鞏固我國遠洋漁業產業之發展,以及保障我國漁民之利益,係我國遠洋漁業發展之重要里程碑。本文將著重在北太平洋秋刀魚的國際漁業、資源評估及NPFC管理現況為主軸向讀者介紹。
原文刊登於2021年台灣水產雙月刊
作者:張以杰、許蓁、周世欽(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遠洋漁業組國際經貿科科長)
圖一、秋刀魚Pacific saury (Cololabis saira),壽命為兩歲;性成熟體長23公分(資料來源FishBase)。
各國作業漁場及漁獲量
日本秋刀魚漁業包含近海及遠洋的棒受網,少部分的漁獲量來自於沿岸刺網、定置網及混獲,俄羅斯以近海棒受網為主,台灣、韓國、中國大陸及萬那杜的遠洋棒受網則在公海作業(圖二)。北太平洋秋刀魚的漁季為每年的8 - 11月,日本是1950年代秋刀魚資源最主要的利用國家,在1958年時漁獲量有高達58萬公噸的紀錄,而俄羅斯在1960年代年平均漁獲量約4 - 5萬公噸。台灣的遠洋秋刀魚棒受網自1977年始有漁撈秋刀魚紀錄,並開始發展該漁業,2003年後台灣的秋刀魚棒受網已發展成熟,漁獲量逐年攀升,2013年高於18萬公噸,超越日本的漁獲量15萬公噸,位居全球第一。近年來,中國大陸逐漸擴展遠洋漁業,2012年起漁獲量逐年上升,2019年漁獲量為5萬公噸,超越日本漁獲量4萬公噸,短時間內成為漁獲量第二高的國家。韓國近年的漁獲量維持在1萬公噸上下,俄羅斯在2007年時有近12萬公噸的漁獲量(僅低於日本),但2017 - 2019年的漁獲量不及1萬公噸,至於2013年才加入NPFC的萬那度, 2017 - 2019年的漁獲量維持在5千公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各國累計的秋刀魚總漁獲量在2014年達高峰後,往後持續下降至2017年,雖然2018年的漁獲量有些微的回升,但整體而言,近六年(2014 - 2019年)的漁獲量呈現遞減趨勢,其中2019年漁獲量僅為2018年的59%(圖二)。
圖二、左圖為各秋刀魚漁捕國1950 - 2019年漁獲量(資料來源:NPFC-2020-SSC PS06-WP01);右圖為各國主要作業漁場(資料來源:NPFC-2021-SCsm01-Report)。
秋刀魚系群豐度指標
秋刀魚系群的豐度指標資料為其資源評估中不可或缺的科學數據。豐度指標為系群尾數或生物量隨時間的變動數值,資源評估常以漁業的單位努力漁獲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來作為魚類系群的豐度指標。然而,CPUE數據會受到漁業活動影響,例如船長主動尋找秋刀魚密度較高的海域進行漁撈作業;棒受網具的改良、使用魚探機、漁船大小差異等。因此,需排除代表系群豐度實際變動以外的因素,該分析過程稱為CPUE標準化。目前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評估中的標準化CPUE數據包含了日本及俄羅斯近海秋刀魚棒受網漁業;台灣、韓國及中國大陸遠洋秋刀魚棒受網漁業,萬那度則因為船數較少及年份較短,不具代表性而不採用。日本的秋刀魚漁船在1980 - 1993年間歷經漁船設備改良,例如增添魚探機、側推器以及聲納等較為先進的漁撈設備,1994年後,這些設備已增設完成。有鑑於此,日本的漁業資料以1994年為界,分成早期及晚期兩段標準化CPUE以提高準確性。1980 - 2000年僅日本及俄羅斯有標準化CPUE,2001年後所有國家皆有資料(中國大陸除外,2013年後資料才具代表性)。綜觀所有國家標準化CPUE序列(圖三),顯示秋刀魚生物量在1990年代及2000年代各歷經一次明顯波動,2008年後生物量大致呈現一個持續下降趨勢,僅在2014及2018年稍微回升,2019年生物量則又下降且為近五年新低點。
圖三、左圖為日本早(1980 - 1993年)晚期(1994 - 2019年)及俄羅斯標準化CPUE時序列;右圖為台灣、韓國和中國大陸標準化CPUE時序列及日本調查船生物量時序列(資料來源:NPFC-2020-SSC PS06-WP03, 04, 05, 07, 12; NPFC-2019-SSC PS05-WP08)。
另外,日本從2003年起透過研究船於6 - 7月在東經140度到西經165 度海域以拖網進行秋刀魚生物量、年齡結構(壽命為兩歲)及空間分布調查。有別於標準化漁業CPUE序列,調查生物量指標顯示秋刀魚生物量呈現逐年劇烈下降(圖三),未滿1歲的秋刀魚大多是分佈在較東邊的海域(180° - 170°W),而超過1歲的秋刀魚則分佈在較西邊的海域(170°E)(圖四)。
圖四、2018年日本研究船調查測站分布,交叉代表未觀測到秋刀魚,圓圈大小代表觀測到秋刀魚的數量,下圖為日本調查船北光丸號及北鳳丸號(資料及圖片來源:NPFC-2018-TWG PSSA03-WP09)。
秋刀魚的資源評估的流程
資源評估提供漁業管理者在制訂決策時所需的科學資訊,科學家利用資源評估描述魚類資源在過去和現在的狀況,例如目前秋刀魚生物量的多寡?秋刀魚生物量隨著時間變化趨勢為何?最後管理者參考該科學資訊以訂定最佳的管理措施。一個完整的秋刀魚資源評估需要(1)秋刀魚生物資訊,例如族群成長率,死亡率等;(2)前面所提到的秋刀魚漁獲量資料及系群豐度指標。之後科學家將上述資料套用至電腦中的族群動態模型來計算秋刀魚的總生物量及漁獲壓力的數值變動,並依此來推測資源狀況。目前秋刀魚的資源評估模式為漁業管理上常用的剩餘生產量模式,該模式假設秋刀魚因棲地空間、食物以及競爭等限制因素,生物量的最大上限值為環境承載力,此時生物量的成長率為最小;當秋刀魚生物量在環境承載力一半時,其隨時間的變化為最大,即生物量的成長率為最高,若將系群保持在該生物量水準下,長期而言漁獲量將為最大,該漁獲量數值稱為最大可持續漁獲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為了清楚容易的讓管理者瞭解秋刀魚是否處於「過漁中(漁獲壓力過高)」或「已過漁(資源量過低)」的狀況下,科學家針對以上兩個問題,以神戶圖(Kobe plot)將秋刀魚的資源狀態分為四個象限,右下象限代表資源狀態為健康,右上象限資源將逐年下降(漁獲壓力F > 所對應的MSY水準,FMSY),左上象限代表資源狀態為不佳(生物量B < 所對應的MSY水準,BMSY,且F > FMSY),左下象限代表資源將逐年恢復(B < BMSY,但是F< FMSY)。
目前秋刀魚資源評估工作是由各國科學家於NPFC秋刀魚次科學委員會(SSC PS)會議完成(一年期召開兩次會議,約為每年11及隔年3月),現任會議主席為日籍北門利英教授,台灣科學代表為臺灣大學 張以杰與謝志豪老師,許蓁博士生,及東華大學 黃文彬老師共同組成(圖五)。除了各國科學團隊外,另有受邀美籍專家Larry Jacobson博士提供科學意見。參與資源評估技術工作的國家有台灣、日本和中國大陸科學團隊,各團隊發展技術方法後於會議中比較,所有會員需同意採用,並對資源評估結果達成共識,之後總結成秋刀魚資源評估書面報告提交至NPFC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會議(每年11月召開)進行審查。科學委員會依據秋刀魚的資源健康狀態作成科學建議提供至NPFC委員會年會(每年2月召開)作為參考,最後各國管理者會依據管理目標來訂定或修訂秋刀魚養護管理措施(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CMM)。
圖五、左圖為台灣團隊參加2017年NPFC科學次委員會議;右圖為NPFC秋刀魚科學次委員會CPUE工作小組會議(台灣代表為許蓁博士生)。
秋刀魚資源現況
2020年秋刀魚資源評估結果於三個科學團隊差異不大(圖六),因此NPFC秋刀魚次科學委員會採用三個團隊的平均值來判斷資源的狀態。整合的資源評估結果指出秋刀魚生物量自2005年來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而漁獲壓力自2005年起逐年上升,但2019年漁獲壓力有明顯下降。近三年(2017 - 2019年)的平均生物量已低於BMSY(B2017-2019/BMSY = 0.54),且近三年的平均漁獲壓力非常接近FMSY(F2017-2019/FMSY = 1.33)。此外,2019年的秋刀魚生物量已降至2017年以來的最低點(B2019/BMSY=0.43)且仍處於歷史低點。
圖六、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科學團隊的秋刀魚資源評估結果比較。上圖為估計生物量,兩條水平線分別代表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K)和MSY水準下的生物量(BMSY);下圖為估計漁獲壓力,水平線代表MSY水準下的漁獲壓力(FMSY)。圖中的陰影處/虛線處為估計結果的不確定性(資料來源:NPFC-2021-SCsm01-WP01; NPFC-2021-SCsm01-WP02; NPFC-2021-SCsm01-WP03)。
2019年的資源狀態座落於神戶圖的左下象限,代表秋刀魚因為被過度捕撈而資源量過低,但目前的漁獲壓力並未過高,資源仍可逐年恢復(圖七)。值得注意的是,考慮資源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下,2019年秋刀魚資源狀態座落於左下象限的機率為52%,左上象限的機率為47%,兩者相加已超過95%,代表目前秋刀魚的資源狀態的確不樂觀,必須密切注意。此外,資源評估的結果除了提供資源狀況外,另可用來預測未來的資源變動。例如,如果容許未來漁獲量維持在去年的水準或者再削減10%,預測未來幾年後的資源狀況會是如何,是會變更糟或逐漸恢復?然而因為秋刀魚為短壽命魚類,受環境變化影響大,族群生物量相比長壽命的魚類容易有大幅度的年間波動,因此該類預測分析可能不適用於秋刀魚。
圖七、整合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科學團隊秋刀魚資源評估的神戶圖。圖中的箭頭指處為2019年秋刀魚的資源狀態;灰色陰影處為估計2019年資源狀態的不確定性,圓餅圖則代表2019年資源狀態座落在各象限的機率(資料來源:NPFC-2021-SCsm01-Report)。
2019年秋刀魚配額及新冠肺炎之衝擊
2019 年第五屆 NPFC 年會修正通過的NPFC 公約水域及沿岸國(日本及俄羅斯) 專屬經濟水域的秋刀魚總配額量係參考資源評估結果來訂立,該配額依據三個團隊所估計的FMSY與生物量數值相乘為55萬公噸,並依據各國漁獲量的歷史實績分配公約水域配額為33萬公噸,沿岸國專屬經濟水域配額則為 22 萬公噸。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籍船員需完成檢疫後才能出港作業,此外該年漁場水溫異常偏高,整體來說漁季較晚開始,導致台灣漁獲量(5萬公噸)相比2019年明顯下降了38%其他國家也發生類似情況(33 - 69%,其中以俄羅斯下降的幅度最大,2020年的漁獲量僅為750公噸)。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亦指出秋刀魚的調查生物量與2019年相比呈現劇烈的下降(86%),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日本研究船的調查範圍縮小至往年的約一半,並未完整含括秋刀魚的棲地範圍,各國對該科學結果存有很大疑慮,因此不納入2020年的資源評估分析中。
結語
回顧NPFC自2015年成立至今,在北太平洋秋刀魚的管理已有重大進展,其中包含公海登臨檢查,秋刀魚漁船之授權,裝設漁船監控系統,限制及避免急速擴張公約水域內之漁船數量,確保漁獲全部留艙以避免丟棄、避免於6至7月時至東經170度以東海域作業以保護幼魚,制訂總漁獲量限額為556,250公噸(公約水域為330,000公噸)。由於2020年的秋刀魚漁況不佳,筆者推測2021年2月的NPFC委員會年會將商討秋刀魚配額之修正。筆者認為2020年秋刀魚的資源評估結果仍具很大的未確定性,例如日本研究船的調查數據可能造成生物量結果的低估,各國的標準化CPUE數據並不一致, 且資源評估未考慮秋刀魚受環境變動的影響,此外,NPFC並未針對該魚種設定參考點,各國科學家對於資源瀕臨瓦解的臨界低點意見分歧,僅在秋刀魚生物量逐年下降及漁獲壓力逐年上升的變動趨勢上有所共識。各國漁業在面臨漁況低迷及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漁業管理者如何滾動式調整漁業管理規定(例如修正漁獲量或努力量限額),亦或在資源狀況長期不健康時有效地制訂重建計畫使魚群數量恢復,同時保障漁民長期最大收益及確保資源永續,將是一項重要任務及挑戰。
目前NPFC正積極發展更為完整的資源評估方法(年齡結構模式)來估計資源變動,各國科學家已著手準備各項所需科學數據(例如:漁獲年齡組成;洄游動態;成長、死亡率及生殖成熟度等生物資訊),台灣身為北太平洋重要漁捕國,在科學研究上亦不落人後,在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及科技部的支持下已有多項研究計畫正持續進行(例如利用秋刀魚樣本船蒐集資料)。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魚資源之保育與漁業永續已邁入國際社會共同管理的時代,係透過NPFC組織制定養護及管理措施,各國漁船據以遵守。未來如何在科學研究上持續改進來掌握資源健康狀態,制訂合理且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達成管理目標,及落實漁業之監測、管制及偵察來遵守所訂之措施,仍將是各國科學家,漁業管理者、及漁業經營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海溫增高出現秋刀魚荒 配額管制是否調降引關注 (2021年02月24日 聯合報)
秋刀魚獲少 討海人歹賺食 (2020年9月9日 公視台語台新聞)
Comments